穿戴式裝置對生技產業的影響
Effect of Wearable Electronics on Biotech & Health Care Industry
科技不斷進步,我們經歷了行動裝置的演變,如手機從大變小、黑白變彩色、直立變掀蓋與滑蓋、按鍵變觸碰,時至今日,「智慧」進入了行動裝置,同時帶動起物聯網的概念,人們對於未來智慧化生活的景象越來越憧憬,也意味著越來越多的商機。穿戴裝置這兩、三年熱絡起來,大廠紛紛耗資大筆經費進行產品開發,如Google的goole glasses,三星的智慧手環Gear Fit,我們至少可以從 Push 的這一端看到未來趨勢的走向,因此我們討論生技產業會不會受到穿戴式裝置的影響,以及目前市場的現況。
有人說如果PC、Laptop、手機是金牛市場的話,那麼智慧型穿戴裝置就是明日之星(BCG矩陣),未來五年預估市場規模將有三倍的成長。而根據美國市調公司NPD的研究,有52%受訪的消費者表示聽過穿戴裝置,且有1/3的人願意購買,大部分的比例對於穿戴裝置的需求著重在運動與健身層面。
而相較於運動健身的應用,醫療照護在穿戴裝置市場雖然規模較小,但其單價較高,規格較為特殊,具有較高利潤。
透過醫療照護這塊層面去切入穿戴裝置的市場,對整個生技產業規模有擴大的效果,但因醫療應用層面因牽涉醫療法規的限制與認證等,切入時間較長,以及消費者對於穿戴裝置尚未養成使用習慣,更遑論更深層應用的醫療照護用途,進入的廠商都需要進行耗時的認證流程,競爭雖不像運動用途裝置那樣激烈(因門檻低,小廠進入穿戴裝置的入口),但醫療用途的產品需要耗費較多資金去開發技術服務,同時從行銷的角度來看當新的產品類別誕生時候,第一波成功教育消費者並促使消費者達成使用習慣的品牌,將很容易成為在消費者心中市場領導者的地位。因此穿戴式行動醫療裝置的生存較耗時耗資金,小廠不易踏入。
目前醫療照護在穿戴式裝置的應用主要競爭來自於半導體大廠,包括 TI、ADI、ST 等等,以 ST 為例,以微機電技術開發穿戴式醫療產品,透過加速度計、電子羅盤等關鍵元件,監測使用者的眼壓、血壓以及體溫等,而國內主要大廠有聯發科、台積電、晨星、瑞昱等等在裝置元件的上下游供應鏈上,值得注意的是,韓國三星電子靠其垂直整合的優勢,於 2012 年以app 開發進入行動醫療市場,並在去年成功推出第一代 Gear 手錶。
另外,在國內也開始慢慢推動穿戴式行動醫療裝置的熱潮,例如工研院在 4 月10 號發表了 7 項穿戴裝置,分別有各種不同的健康醫療照護應用,例如生理監測、幼兒照護、哮喘偵測等等。
主要穿戴式行動醫療(M health)市場還是在美國市場,美國就診的醫療費用相當昂貴,據報告指出,美國每年醫療支出高達 2.8 兆美元,且效益不彰。為了避免昂貴的醫療支出,大部分的人著重預防疾病的產生,所以提供日常健康管理的這種穿戴行動醫療裝置,就變得越來越重要,越來越熱門。
最後,相較於google、samsung,一般性使用(如娛樂、運動)穿戴裝置行動裝置的利潤,台廠在關鍵零組件上獲取其基本的合理利潤再度帶起了電子電機零組件、IC及感應元件開發等,這些都是台灣的強項,未來不管在一般運動健身或是醫療應用上,都有望隨規模擴大而為這些電子電機資通訊產業注入新的活水,達到異業結合之功用,提昇附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