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NBI 看生技趨勢
nasdaq biotechnology index
這次我們來談談NBI與全球生技產業之間的聯繫。首先,什麼是NBI?它是那斯達克生物科技指數的縮寫(Nasdaq Biotechnology Index),用來統計並追蹤在NASDAQ上市的生技公司股票,為投資生物科技與醫藥照護的重要指標,也是全球生技產業脈動的主要觀察指標。而本文我們從NBI過去幾年的變化來瀏覽整個全球生技產業的脈動;探討NBI是否有過熱的傾向最後在進一步討論國內電子業者在生技熱潮之下轉型的新契機。
首先要聲明的是,指數是一個結果,反應生技產業在市場上的脈動以及根據過去歷史數據產生對未來的預期所做出的反應,所以指數的變動是一個對於事實與未來反應的結果。可以看到NBI自2009年底開始拉抬,一路成長,雖中間有回降的緩衝,但指數從2007的830漲到現在將近2800,將近240%的成長幅度!無疑生物科技與醫療正是火紅的一個明星產業,各國政府都在祭出順暢產業成長的輔助政策規劃,例如美國FDA加速藥物審核、中國CFDA開通創新器械綠色通道等,都有助加速廠商營收的爆發,也助於增加研發費用達成良好循環持續進步。
其中全球醫藥複合成長率約為6.4%,主要成長動能來自新藥上市以及新興市場的帶動。
不只是生技醫藥的市場,諸如醫療器材、醫療照顧、生技農業等等都是生技產業的範疇,我們可注意是哪個部位的變化讓NBI產生了變動影響,哪個部分提供了最多的產值(生技醫藥仍是生技產業產值最多的部分)或較有成長動力。
如中國為所有新興市場中成長力道較為強勁的一塊,從醫療支出來看,中國因為十二五醫療改革計畫的影響,中國成為全球總醫療支出複合成長率最快的國家。
如今似乎家家戶戶都曉得生技是個很熱門的詞,有的人甚至不知道什麼是生物科技,但嘴巴卻跟起這股滾燙的潮流(少數理財專員有此現象)。於是,開始有人認為生技題材已經到了一個過熱的現象,擔心生物科技的投資產業將會成為繼網際網路後下一個泡沫,我們試著從過往歷史的比較以及一些相關文獻圖表來探討這個問題。
首先,大概整理一下自1980年代以來,各時期熱門產業指數的變化來看看現在的NBI是否是一個過熱的情形
可以看到自2009年3月起,NBI生技指數累積漲幅為337%,仍低於當初日本多頭時期的漲幅,因此我們認為在指數上來看較無泡沫化的擔憂。
另外,一些朋友擔心很多公司屬於早期(earlier-stage)狀態增加許多不確定性,或是證券、投資銀行(國內稱為承銷商)趁著生技熱潮 IPO(公開發行股票上市)公司短期賺取利潤,這些都有可能是造成過熱導致泡沫化因素之一,下圖為1993年到2013年 生技公司上市數量,今年可望繼續增加公司數量與募茲金額。
面對這樣的看法,並無不適之處,但我們傾向以更樂觀的角度去看待這件事情,生技醫療的發展長遠對全人類是有益的,產業在成長的過程中固然會出現許多投機者,但泡沫化的可能性不大,生技與網際網路的產業的特性相差太多,只因為話題熱絡的程度去將兩者放一起比較,我們認為較不適當。
然而,台灣在生技醫療產業起步較晚,過去許多風光一時的電子產業,現在都在做大規模收益支撐「毛三到四」的低價值商業模式,例如可成、廣達。對於價值鏈中關鍵零組件的取得涉及企業經濟規模、專利戰爭以及品牌強勢之間的戰爭,國內代工廠規模不足、專利布局趨於劣勢、也無強勢品牌支持,因此也無法享受到關鍵零組件帶來之高額利潤。另一方面,產業垂直整合壓縮了代工廠的議價與談判能力。於是乎有人高聲吶喊台灣的電子代工廠應該由代工轉向品牌(OEM到OBM),但品牌並非想做就做的起來,要享受品牌提高Value-added前學費的消耗是非常可觀的,失敗案例何其多,大家可以從幾個國內3C科技大廠觀察之。
我們認為現在是個對於台灣電子業非常好進入生技醫療的一個時機,目的在發揮台灣電子電機、資訊光電產業之研發製造與生技醫療跨領域之結合,例如從醫療器材切入,來提高附加價值。雖然台灣目前在軟體與應用當道的時代趨於劣勢的情況,但在硬體研發與製造能力仍是世界首屈一指,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電子大廠跨足到生技醫療領域,例如國內蘋果代工大廠和碩公司過去三年毛利約在 4.5% ,但其投資之子公司晶碩光學毛利率達 30%以上。我們相信台灣有足夠的條件在生技產業衝刺,世界市場規模與新興國家成長力度也正在擴大,未來台灣的電子產業可望藉此帶來新契機。
最後,我們想再度重申一次,NBI指數是一個生技產業裡頭現況與預測反應的結果,引導結果的因還是來自整個生技產業內外部的影響因子來造成指數成長或是衰退力道。
最後附表統計往年投資NBI指數的累計報酬(至2014/2)以供參考